在中美建交的三十年裡﹐冀朝鑄幾乎參加了所有的重大事件。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与周恩來互換了飛机,這是美國總統出訪時唯一的一次破例,尼克松和周恩來在机場的那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作為結束中美敵對關系最具有象征意義的鏡頭而被載入史冊。當時作為翻譯的冀朝鑄就站在周總理身后,他親自經歷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中美《上海公報》的簽訂和發表,是1972年最為轟動世界的外交事件,冀朝鑄是當時的翻譯之一,擔任尼克松的翻譯。
去年,一個名為“走向和平与合作之旅”的展覽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這次展覽以紀念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30周年,回顧中美關系發展歷程為中心內容。這次展覽的承辦者之一甘維珍公司的創立者兼首席執行官甘維珍女士(Virginia
Kamsky)就是剛剛上任的華美協進社董事長。她最近跟我們講述了她與冀朝鑄交往的動人故事。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當時,甘維珍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在母親的督促下,她從10歲就開始在華美協進社學習中文。正因為她中文學得不錯,才有了后來這段与有“中國第一翻譯”之稱的冀朝鑄。甘維珍第一次与冀朝鑄見面是在1980年,冀朝鑄作為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長隨薄一波副總理訪問美國,訪問期間,甘維珍作為大通銀行行長的中文翻譯曾陪同代表團游覽紐約曼哈頓。當他們路過東12街時,冀朝鑄要求停一下車,甘維珍拒絕了。她說:“不行,這是紐約最糟糕的地方。”冀朝鑄說:“但我是在這里長大的,我想看看我的老家。”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就是這次爭執,讓雙方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交往中,冀朝鑄親切地稱甘維珍為“小姑娘”,甘維珍也不甘示弱,以中文“老頭子”相回應。于是,一個20多歲的美國小姑娘与一位50歲的中國外交官結成了忘年交。1991年冀朝鑄到聯合國任副秘書長,初期便是住在甘維珍家里。甘維珍女士當日也將參加冀朝鑄的講座﹐與聽眾見面。《僑報》一月十日曾登長文介紹甘維珍。欲讀此文﹐請按甘維珍。
冀朝铸和甘维珍合影。(李颖摄)
冀朝铸和甘维珍在一月二十五日的講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