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与演變
初始的漢字,只是直觀的物象圖形,今天的漢字,則是抽象的表詞符號,二者之間是如何蛻變、演進的?其間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有哪些關鍵細節?傳統的“六書”學說無法完全對應于漢字的歷史真實和關鍵細節,這個矛盾該如何理解?
華美人文學會于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特邀南京大學文字學教授周同科作題為《漢字的起源与演變》的演講。
漢字很古老,成熟得也相當早,古人很早就發明了用同音替代的方法便捷完整地記錄自己當下的交際語言了,但是,漢字卻并沒有從這個環節演變成一個純粹的表音符號系統,而是与物象圖形及其后期變體——意符相依相擁,一路走來,衍生出一個數量巨大的“形+聲”字群,成為漢字系統表詞功能的主體支撐,直接導致了漢字符型繁复的結果。然而,我們卻不能因此而非難形聲字,因為這是漢字在表詞适用過程中,不斷積極适應變化著的漢語的結果,是一种創造性的發展,完全符合漢語本身的特點,是對表音寫詞法的進一步完善。在一個符型繁复的系統中,蘊藏著巨大的調節适變功能,有待于我們不斷開發、自覺運用,使漢字不斷精化、完善,臻于完美。弄清了這一點,繁簡之爭中的种种郁結,也許就能渙然冰釋。
講座將以具體客觀的例證,提示漢字蛻變、演進的實際過程和關鍵細節,解构傳統“六書”中某些似是而非的既定秩序,為進一步認識漢字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
周同科教授江蘇省連云港市人。8歲習書,植根顏柳。1978年10月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得金石書派嫡傳侯鏡昶先生親授,窺金石書學門徑,遍臨漢魏碑刻,上溯商周古文,精煉筆法,深研字理,藝事与學術并進,金石味与書卷气兼得。1982年春,獲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二等獎,同年9月,留校任教至今。其間曾在日本﹑瑞典和丹麥舉辦過個人書法作品展。周教授長期從事文字書法教學。所作之書,諸體兼擅,而于行楷書用功尤勤。周教授在南大執教二十余年,所授課程《書法基礎》、《書法創作》、《漢字學》、《書法史》,修學踊躍,頗受歡迎,選課學生遍及歐、美、日、韓、俄、新二十余國。
講座對人文學會會員免費﹐非會員收費$5。因座位有限,請預先訂位。訂位電話﹕212-744-8181. ext.
142。網上訂位請填下表。華美人文學會的地址是曼哈頓東六十五街一百二十五號
(公園大道和勒辛頓大道間)。四﹐五號地鐵五十九街下﹐六號地鐵六十八街 (亨特學院站) 下﹐F 地鐵六十三街
(勒辛頓大道)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