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1919年,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杜威应他的学生郭秉文、胡适、陶行知等人的邀请出访中国,开启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历程。他原打算在中国待两三个月,结果一留再留,在中国待了两年三个月又三天。其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市,做了200多场演讲,所到之处受到盛大欢迎,所讲内容广为传播。杜威在返美后不久就和郭秉文、胡适和哥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孟禄(Paul
Monroe)创办了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用以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文化和教育。
为纪念杜威教授访华100周年,华美人文学会将于10月12日(周六)下午3时至5时举办研讨会,回顾杜威教授访华的背景和历程、探讨他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念及其对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和杜威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影响。研讨会上的发言人均为哥大学人:
程贺南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中国教育中心副主任、国际和跨文化研究系兼职教授。程贺南教授有着近二十年在中国和美国高校任教和科研的丰富经验。主要教学及研究方向包括国际和比较教育、教育成本和效益分析、教育公平,尤其是中国流动儿童和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程教授关于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以及知名媒体上被多次引用,
包括《时代》周刊、《赫芬顿邮报》、《海辛格报道》和《参考新闻》等。程教授还积极致力于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项目,先后参加了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藏扶贫基金会和雅礼协会在苏丹,西藏,青海及云南等地的教育扶贫和研究工作。作为哥大杜威研究小组的导师,程教授不仅对杜威的生平有所研究,也对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陈若浩,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组织与领导力系博士生。从本科期间开始,陈若浩就对杜威思想产生浓厚兴趣,细读过《民主与教育》、《杜威实验学校》、《我们是如何思考》及杜威徒弟胡适的多本著作,对实证主义(pragmatism),进步主义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及杜威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都有一定研究。杜威的进步主义思想和对人性的关注对一百年前来哥大读书的中国学生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包括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将他们的所学和杜威思想充分结合,运用到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中,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周竹倩,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认知科学方向博士生。作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她希望向听众介绍一个人们或许略感陌生的作为心理学家的杜威。她希望通过呈现杜威的这一侧面,帮助听众了解杜威是如何将他的哲学理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同时,她也希望与大家探讨一个熟知心理学实验与测量的杜威,会如何看待如日中天的美国大学SAT、ACT测验?甚至如何评价在最近引发西方媒体热议的“松鼠AI”等崛起中的中国教育大数据企业?杜威不只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我们或许能更好地体会杜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
杨楚菡,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国际比较教育专业硕士生。本科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并修读教育学双学位。杜威作为一个在教育学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很早就吸引了她的兴趣,也正是这一点使她选择了深受杜威思想影响的哥大师院深造。目前她的硕士论文围绕杜威思想展开,主要是杜威及其之后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研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文本。她认为越是从纵深上探究杜威思想的源头,我们就越能理解杜威思想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意义。
也是哥大校友的华美人文学会共同主席何勇博士也将参加讨论。他将着重介绍杜威与郭秉文、胡适和孟禄创建美国第一个和中国文化与教育有关的组织--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的经过。
杜威说:“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教育不是为我们准备人生,教育就是人生)。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Peter E.F.
Schmidt说“杜威改变了美国的教育”,不仅如此,杜威也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欢迎对杜威思想和对中美教育有兴趣的人士参加此次研讨会。
活動免費。因座位有限,請預先訂位。網上訂位請點擊此處。
華美人文學會的地址是100
Washington Street, New York, NY 10006(入口處在40 Rector Street),
4、5地鐵到Wall Street下,1、N、R車到Rector Street下,A、C車到Fulton
Street下。人文學會電話﹕(646) 912-8861,電郵:learnedsociety@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