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全书共11,095册,汇集明初以前近万种珍贵典籍,与郑和下西洋、营造北京城并称为“永乐盛世”的象征。
然而,自清末“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后,这部旷世巨典散佚殆尽,现存卷数不足原书的4%,且流散于世界各地。《永乐大典》的命运,正是中华优秀文化历经劫难的缩影。
华美人文学会将在美东时间2025年11月22日(周六)晚8时至9时半(北京时间11月23日上午9时至10时半)特邀南京艺术学院孔庆茂教授做“《永乐大典》的前世与今生”在线讲座。
本讲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永乐大典》的非凡历史与文化意义:
1.
修纂缘起与时代背景——燕王朱棣靖难称帝后,为巩固皇权、笼络人心而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以文治与武功并举,成为“永乐盛世”的象征。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大典随迁。嘉靖三十六年内府失火,为防典籍损毁,朝廷重抄一部副本,自此永乐原本下落不明。嘉靖副本在清末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入侵中亦多遭散佚。追寻失落的《永乐大典》,成为百年来中国知识界与文化界挥之不去的梦想。
2.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与意义——《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宋元以前的佚书与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献宝库。
3.
明代士人与《永乐大典》精神——从编纂过程与学术风貌,探讨明代士人的学术气节与文化自信,并与《四库全书》进行比较。
4.
正本之谜与当代意义——关于永乐原本的命运与去向,至今仍是学界未解之谜,也激发了后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重建的深思。
主讲嘉宾简介

孔庆茂,南京艺术学院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科带头人,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古籍版本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钱锺书传》《辜鸿铭评传》《八股文史》《中国民间宗教艺术研究》《古籍版本价值及鉴定》等多部学术著作。曾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名人手稿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口承文化资源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2022年获“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荣誉,并被评为南京艺术学院首届“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