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發展的見證——
記紐約華美協進社新任董事長甘維珍女士
僑報記者邵國松
200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25周年的日子。這一天,華美協進社新任董事長甘維珍(Virginia Kamsky)女士走馬上任,開始領導這個有著78年歷史的中美交流機構。1963年,年僅10歲甘維珍便在父母的鼓勵下開始學習中文;1978年首次訪問中國,見證了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1980年在北京創建凱斯基公司,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之一;同年與“中國爸爸”冀朝鑄大使相遇,開始長達20多年的忘年交;自80年代開始,她涉足于廣泛領域,促成了許多西方企業在中國的成功經營。2004年,甘維珍出任華美協進社董事長一職,計劃將這個純粹的文化機構改造成一個涉入政治經濟的機構,冀望爲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60年代:我在美國學中文
1963年,當甘維珍還是一名10歲的小女孩時,在其父母的鼓勵下便决定學中文。“那時,中國向世界關上了大門”,她說。“那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即將到來的前夕,美國整個國家幾乎沒有人在研究中國或者學習中文”。做出决定後,她來到位于曼哈頓65街的華美協進社,報名參加中文學習班,這是當時整個紐約市唯一可以學中文的地方。13歲,她參加了美國國務院開辦的中文培訓班。高中期間,當她的同齡人在忙著約會的時候,她奔赴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和臺灣的輔仁大學等地,學習用中文說話、閱讀、寫作和思考。高中畢業後,她順利被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錄取,主修漢語文言文。在此期間,她萌發了繼續攻讀漢語學的博士學位。“我那時想在圖書館裏研究中國古典詩歌,以此度過我的人生”,甘維珍說。“那時我根本沒有進入商界的想法,因爲當時中國的大門是關閉的。除了作學術,我沒有別的選擇”。但她的系主任Marion J.
Levy教授堅信甘維珍屬于商界,幷敦促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威爾遜學院研究所上一些經濟學的課程。1974年的夏天,甘維珍聽從了Levy的建議,在威爾遜學院選修了宏觀經濟學等課程。現在看來,有了中文和經濟學的知識,甘維珍在中國發展商務已經是遲早的事情。
第一次訪華:見證歷史時刻
1972年,尼克松開始了他在中國的破冰之旅,結束了中美兩國長達20多年的互相隔離狀態。之後不久,中美公司簽訂了第一筆貿易合同:美國的Weyerhauser公司得到了在中國出售纖維板的合同。一年後,波音公司從中國收到了10架707飛機的訂單。
1978年12月,美國大通銀行的總裁巴切爾(William Butcher)决定訪華。但他發現,諾大的一個大通銀行,居然沒有人懂中文。爲了找到一名中文翻譯,他花了數個星期在全國搜索。直至臨行前的一個星期,他才找到了25歲的小姑娘甘維珍。
就這樣,甘維珍作爲大通銀行的職員第一次來到了中國。“當我到達北京的時候,我知道這就是我想要呆的地方”,甘維珍說。“我似乎感覺到,一種全新的生活就在這裏開始”。
對于甘維珍來說,1978年12月17日是永遠難以忘懷的一天。在這一天,她親眼目睹了中國領導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布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時刻。她也親耳聽到了巴切爾對中國的國家主席李先念說,大通銀行要在中國建立一個代表處。李先念當時就同意了,但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那必須由她來負責”,李先念看著坐在巴切爾身邊的甘維珍微笑地說。
“沒有比那更激動人心的時刻”,甘維珍說。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當日,大通銀行訪華團的成員拿著從美國帶來的可樂,和中國銀行的同行舉杯共慶。他們喝著可樂,反復讀著《人民日報》當天關于中美聯合公報和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號外,心中自是充滿了無限的歡樂和憧憬。
但第一次訪問中國,甘維珍就鬧了個大笑話。大通銀行訪華團抵達北京當日,便决定吃北京烤鴨。甘維珍當時是訪問團內唯一能講中文的人,負責聯繫烤鴨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她身上。甘維珍拿起“患有哮喘症”的電話,爲訪問團的九個人各訂了一份烤鴨。
他們開吃的菜館名叫醉鴨餐館。當第一隻烤鴨端上來的時候,桌子上的每一個人都鼓起了掌。很快,第二隻烤鴨上來了,第三隻烤鴨也上來了……。當發現他們將要面對一個烤鴨的“盛宴”時,甘維珍的心噔了一下,才明白她要了九隻鴨子。“于是我走進厨房,突然發現自己的中文一下變得好極了”,甘維珍大笑說。“我請求他們不要再上鴨子了”。
進軍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先鋒
大通銀行的總裁巴切爾信守他的承諾,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代表處,幷任命甘維珍擔任主管。上任後甘維珍碰到的第一筆業務是商業貸款。“中國冶金部的部長唐克在一個星期五的早上來到我的辦公室,想借2000萬美金資助中國西安附近的一個鎢礦和一個鉬礦”,甘維珍解釋說。“我跟紐約總部打了個電話,獲得批准,然後坐下來打了一張合同,但我當時只能找到兩張紙”。這個兩頁的合同可能是篇幅最短的,但整個事情却進行得很好。
當時,她的辦公室位于北京飯店一個狹小的房間裏。在那個時候,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沒有多少生意可做,也沒有多少事情可做。後來有一天,冶金部部長唐克抱怨說他的下屬不懂財務,甘維珍于是爲他們開了一堂信用分析課。“我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副部長”,甘維珍報告說。“我教他們什麽是利息率以及怎樣計算投資的回報率”。她的課很快就出了名,之後被邀請到煤炭工業部授課。
1980年,在爲大通銀行工作兩年之後,甘維珍决定創辦自己的公司——凱斯基公司,爲計劃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提供咨詢服務。這是20家最早獲准在中國注册的美國公司之一,也是當時唯一的一家美國咨詢公司。“我的公司就列在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孚公司之間”,甘維珍自豪地說。她用公司的英文名(Kamsky Associates Inc)三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的“KAI”,按漢語拼音頻出的漢子就是“開”字。“開”有“開門大吉”、“改革開放”等意思。取名“開”字不僅吻合了中國人民的社會潮流,而且表達了甘維珍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希望。
90年代初,儘管中美貿易的大門開啓已有多年,美國的一些投資者對中國還是心存疑慮,甘維珍也不例外。1990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熔(金)基訪問紐約,甘維珍陪同他在紐約參觀。“在曼哈頓哈德遜河上的一條游船上,他跟我介紹了開發上海浦東的宏大計劃”,甘維珍回憶說。“坦率的講,我當時不以爲然,以爲這僅僅中國領導人雄心的表達”。但十年後,上海浦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爲中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龍頭。“我想錯了”,甘維珍說。“回頭想想,我覺得他(朱熔(金)基)非常有遠見、有魄力”。
作爲一位進軍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先鋒,甘維珍親身經歷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轉軌。現在,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人生活在鄧小平的名言裏,那就是“致富光榮”。“對比上海市中心的不夜城,紐約的時代廣場晚上像是停了電”,甘維珍比較說。“上海的百貨商店依然開著,快餐店依然開著,霓虹燈節節高升。這個地方每個星期都在變化,你幾乎難以辨認”。甘維珍還敏銳感覺到,對市場經濟的擁抱也反映到了中國人的日常對話中。在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中國人以前習慣說,“你吃飯了嗎?”現在則變成“你下海了嗎?”
毫無疑問,龐大的中國市場正引起世界的注目,但中國也存在不少發展中的問題。中國一系列繁瑣複雜的法規條令也令外國投資者望而却步。但甘維珍却沒有上述顧慮。對于中國,她可以說是相當熟悉。自1980年創辦凱斯基公司伊始,她就不斷發展在中國的業務,在北京、香港等地大規模招聘雇員。“每場危機都堅定了嚴肅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甘維珍評價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情况如是說。
甘維珍當然是一名嚴肅的投資者,因爲她和中國有著廣泛深層的聯繫。她的導師包括他的父親Leonard Kamsky,W. R. Grace公司的首席經濟師;洛克菲勒,美國大通銀行的前董事長; Maurice
Greenberg,美國國際集團的董事長等等。當然,對她影響最大的當屬她的母親Sonya。在她幼小的時候,是她的母親讓她走上了學中文的道路。
“近年來,我45%的投資全都放在中國公司上面”,甘維珍强調說。“這是我個人積蓄的投資”。西方企業家很少會有人這樣做,但甘維珍就是這樣做了。“這不僅說明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甘維珍解釋說。“我這樣做,也是爲了回報中國”。
“小姑娘”與“老頭子”
說到甘維珍對中國的感情,我們不得不提到冀朝鑄大使。1980年,冀朝鑄陪同中國的薄一波副總理訪問美國。訪問期間,甘維珍作爲大通銀行董事長洛克菲勒的中文翻譯陪中國的代表團游覽紐約。當他們開車途經曼哈頓東12街和第二大道交界處,冀朝鑄要求停下來看一下,但甘維珍拒絕了。“不行,這是紐約相當糟糕的地方”,甘維禎說。但冀朝鑄當場回應說,“但我是在這裏長大的,我想看看我以前住的地方”。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這次短暫的交鋒,讓雙方記憶深刻,他們由此也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交往。由于冀朝鑄年長甘維禎20多歲,他親切地稱她甘維珍爲“小姑娘”,但甘維珍也深諳中國文化,她毫不客氣地稱他爲“老頭子”作回應。這彼此間的稱呼一直用到現在。
由于長期在中國工作,甘維珍和冀朝鑄一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甘維珍自豪地說,冀朝鑄夫婦就是我的中國父母。據冀朝鑄透露,“小姑娘”有一次堅决要求參觀“老頭子”在山西的老家,爲此他們坐上了從北京開往太原的夜班火車。“車上的軟席說是軟席,其實跟美國的硬席差不多。時間長了,坐得很難受。而且那時天氣很冷,小姑娘一直凍得直哆嗦”,冀大使笑著說。“我太原的老家早就沒人住了,可以說是又髒又破,但小姑娘就是想看看”。
“她是少有的女强人,但發展很全面”,冀朝鑄評價說。“她一見就熟,說話絕對算數,無論事情大小。這很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20多年來,他們的聯繫一直沒有中斷過。甘維珍每次在中國居留,都會抽出時間和她的中國爸爸見面叙叙。同樣,冀朝鑄只要到了紐約,都會告訴她的美國女兒,商量相聚的事宜。
華美協進社新任董事長
2003年12月,紐約華美協進社宣布甘維珍自2004年1月起出任董事長一職,領導這個有著78年歷史的中美交流機構。據悉,董事會選中甘維珍主要在于她和中國深厚廣泛的聯繫。除了擔任凱斯基公司董事長之外,甘維珍還身兼數職,其中包括美國外交委員會成員、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霍普金斯大學 -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她還擔任協會AmeriCares顧問,在過去十年中國的救急和人道主義援助事務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她通過中國民政部將數以100萬美元價值的物資發放到地震 和水灾灾民家中。
華美協進社總裁梅三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相信維珍將以她豐富的中國經驗以及她在美國所建立的良好人脉關係,把華美協進社帶入更廣闊的天地”。冀朝鑄大使聽到此消息後則說,“她非常熱愛中國,此外她對中國相當熟悉,由她來擔任董事長是再也合適不過的事情”。
華美協進社坐落在紐約曼哈頓的上東城,協會的名字寫在由二樓垂直而下的白色旗幟上,幷不顯眼。但門口有一對石獅,映著紅色的朱漆大門,在一派西洋風景的上東城顯得格外醒目。78年來,華美協進社是第一個以美國社會爲對象創承中華文化的機構。目前該社所開設的課程除了中文教學以外,還有中國書法、繪畫、武術、文學、電影、音樂、建築、美食烹調、中國旅游等中國文化講座。一樓的藝廊則每年固定舉辦許多有關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展覽。它已經成爲美國主流社會認識中國的最重要的窗口。
但在甘維珍看來,華美協進社在保留傳統項目的同時,應該大膽革新,放寬視野,邁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首先我覺得華美協進社過于關注過去,而忽視了現在”,甘維珍坦率地講。按照她的解釋,該社目前開展的項目大部分是關于中國過去的文化,比如中國書法、繪畫、古典文學等。這些傳統文化當然是寶貴的遺産,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日益同世界接軌,向美國人民介紹時下的中國已經變得刻不容緩。美國人瞭解傳統文化往往出于好奇,但他們更渴望瞭解現在的活的中國,因爲這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甘維珍已决定進行改革,加强對當前中國信息的傳播。今年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和中國的文化部合作,以華美協進社的名義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展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第二,華美協進社過于關注文化,而忽視政治經濟”,甘維珍說。建社78年來,華美協進社大部分的活動是立足于傳承中華文化,很少涉入政治和經濟。但在甘維珍看來,除了傳播中華文化,華美協進社應該向中美政治和經濟關係領域拓展,以在促進中美兩國關係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全美有不少促進中美關係的協會,但華美協進社是歷史最悠久的。我希望它在促進中美關係方面,顯得更加積極,更生機勃勃”,甘維珍說。
第三,甘維珍認爲,華美協進社目前的樓舍較小,與她的地位不相稱。“我們的確需要更大的空間來展現中國當代的藝術以及舉辦其他的活動”,甘維珍說。該社有望不久遷移到更大的一棟建築裏面,“新社址的面積至少是目前社址的兩倍”,甘女士透露說。
1月8日,華美協進社董事會召開會議,討論吸收兩名新董事加入,一名就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大女兒朱利葉尼克松。“尼克松總統爲發展中美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她的大女兒加入董事會,可以說是在繼承父親的事業”,甘維珍解釋說。另一名董事便是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前CEO梭爾登(John Thornton)先生。“他放弃了高盛集團年薪1800萬美金的工作,隻身前往中國幷在清華大學任教”,甘維珍說。“他這樣做是因爲他堅信,中國在20年之內,將成爲是世界上最精彩的樂章”(China will become the
biggest story in the world in the next two decades)。華美協進社考慮這兩名新董事,就是看中他們和中國的聯繫,同時也是該社加强在中美政治經濟領域存在的强烈信號。
當然,華美協進社最受歡迎的中文教學項目會繼續向社會開放。甘維珍6歲的兒子邁克爾,像40多年前她的母親一樣,也來到了華美協進社,在這裏參加接受中文教育,瞭解中國文化。對于甘維珍一家而言,中國早已成爲他們心中的故鄉。
圖片介紹
圖414:1978年首次訪華,甘維珍(中間戴眼鏡的女士)在北京市百貨大樓前和北京市民合影
圖423:1978年12月17日中美關係宣布正常化當天,美國大通銀行訪華團成員和中國銀行的同行喝可樂共慶賀(左二爲甘維珍)
圖477:“老頭子”冀朝鑄和“小姑娘”甘維珍
圖483:2002年胡錦濤接見甘維珍,稱贊她爲促進中美關係所作的貢獻